提高義務教育質量,課堂教學要進行哪些改革?
王營(特約評論員)2019-07-18 17:10
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。學生在校80%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,如果每位教師的每堂課都能做到高質量教學,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那么,提高義務教育質量,課堂教學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革?中共中央國務院《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質量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對此作出了規定。
《意見》明確要求:“優化教學方式。堅持教學相長,注重啟發式、互動式、探究式教學,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,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、知識體系,引導學生主動思考、積極提問、自主探究。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,重視情境教學;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,開展研究型、項目化、合作式學習。精準分析學情,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?!?/span>
傳統課堂教學以“教師講、學生聽”為主。學生主要采取“接受式”學習方式,教師按照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教學方案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,學生只需被動地聽和記,很少調動大腦進行思考。采用這種教學方式,教師教得費勁,學生學得吃力,課堂教學效率不高?!兑庖姟方梃b現代教育理念,總結了近年來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,為我們指明了今后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路徑。
一、改變“以講為主”的教學方式,堅持教學相長,注重啟發式、互動式、探究式教學
教為主導、學為主體是現代教學論倡導的基本原則。課堂上,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,判斷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看教師教得如何,而是看學生學得如何,教育質量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質量上。
要提高學生學習質量,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,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,相信學生有學習的能力,并且能夠學好。其次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,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。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不能只顧自己講得如何,要及時掌握學生學的信息,注重對學生的啟發誘導,通過小組合作組織學生互動,針對知識難點、疑點,讓學生開動腦筋,主動探究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,會發現一些新問題,產生一些新想法,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智慧,這就是教學相長。
二、強調預習的重要性,要求教師精準分析學情,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
預習,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環節,在政府文件中被突出強調還是首次。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預習不僅是一個學習環節,也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。學生課前充分預習,有助于教師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,從而做到精準分析學情,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。
預習不是泛泛地讓學生看教材,而是要進行科學的設計。要為學生明確預習內容、預習目標、預習要求,并為學生提供預習時間。教師要對學生預習效果進行檢查,據此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,確立課堂教學重點、難點,進行二次備課,必要時還可以將原來的教學設計推倒重來。同時,教師要根據學生預習情況,對學困生進行差異化和個別化教學,做到因材施教,確保不讓一個學生掉隊,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。
三、深化學習方式變革,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,開展研究型、項目化、合作式學習
教育質量的高低,除了教什么、學什么和怎樣教之外,更取決于怎樣學。死記硬背、機械訓練必然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,學生雖然能應付暫時的考試,卻不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。提高教育質量,就是要以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突破口,探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綜合化教學,開展研究型、項目化、合作式學習。
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綜合化教學,要求教師要有跨界意識,打破學科教學的界限,把核心素養的要求細化到每一學科、每一章節乃至每節課中。要拓寬學科教學的邊界,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,并將其作為研究課題,運用課本所學知識,組成研究團隊,在合作學習中分析問題、研究問題,最終解決問題。這既是科學研究的過程,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綜合學習過程。
四、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,重視情境教學
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,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新手段、新方法?!兑庖姟访鞔_要求:“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。推進‘教育+互聯網’發展,按照服務教師教學、服務學生學習、服務學校管理的要求,建立覆蓋義務教育各年級各學科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。加快數字校園建設,積極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教學?!?/span>
以往媒體常見的提法是“互聯網+教育”,《意見》卻進行了順序上的顛倒,明確提出“教育+互聯網”,意在表明互聯網只是促進教育發展的一種輔助手段,而不是主體。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質量,要在與教育的融合、服務上作文章,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,激發學生學習興趣,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,收集有關教與學的數據。但也不能為技術而技術,要從教育的本質出發,以育人為宗旨,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手段來提升教育教學效果。
(作者王營,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。轉載于 寧陽王營)